北京市的地名有许多都比较奇特,其中二拨子和四拨子这两个名字是听起来总是让人有些捉摸不透。那么咱们今天就聊聊这两个地名的由来吧。 二拨子桥 先简单介绍一下二拨子和四拨子,它们都在现在的八达岭高速边上,其中二拨子新村隶属于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社区,位于八达岭高速西侧。四拨子在海淀和昌平的交界,具体位于清河小营往北800米左右。由此地理位置就可以知道,当年也是德胜门通往昌平的京畿要道。 德胜门夜景
它们的名字的由来有三个说法: 第一个说法,在明英宗(朱祁镇)正统十四年的时候,明英宗在其宠信的太监、蒙古部瓦剌的内奸王振的鼓动下,出兵五十万御驾亲征,在河北怀来土木堡全军覆没,英宗被俘。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“土木堡之变”。在兵部尚书于谦的支持,及皇太后的授意下,留守北京的郕王朱祁钰继位,即明代宗,年号景泰,北京有名的工艺品景泰蓝即名于此。 发生土木堡之变的地点 后来朱祁镇被放回北京,发动了一场“夺门之变”,重新夺回了皇位,随即废景泰帝为王。病中的朱祁钰,气恨而亡。朱祁钰死后,朱祁镇使尽花招,假装要将朱祁钰葬到十三陵区,背地里买通了杠房、杠夫,借口棺材太重而频繁地更换杠夫。杠夫换了一拨又一拨,这就是北京郊区“二拨子”、“四拨子”名字的来源。最后棺材停留在路途中的一个玄福宫里,这就是今天的“回龙观”名字的出处。 第二种和第一种有点类似,都是由换杠夫由来的。 光绪帝出殡时杠夫抬棺的场面 皇帝是要坐轿的,从十三陵到德胜门,抬轿的共分六拨人,每到一个地方就换一拨,这就样一拨子、二拨子、三拨子、四拨子乃至六拨子村名,自然就来了。 第三种说法,是比较有史料可考的。拨子为明代巡逻护军的值班处,“拨”相当于一个小组或小分队的意思。 清朝兵勇照片 明朝永乐皇帝将国都从南京迁到北京后,便在昌平沙河镇附近建起了一座行宫,作为皇帝巡猎和到天寿山(十三陵)谒拜皇陵停留之用。嘉靖皇帝在位时,给该宫御赐“巩华城”(现在昌平有文物遗址)。为了保证他出行的绝对安全,还在巩华城设立一个专门的“安全保卫机构”——“巩华城汛地”,并在“汛”下面设立“拨”,也就是在皇城到巩华城沿线设立众多的巡逻护军的哨所,以防不测。 巩华城旧照 御旨颁下不久,就开始从“巩华城”由北往南一线设立了头拨、二拨、三拨、四拨、树村、北望村(现在的东北旺、西北旺)、南安河、燕丹村、八家营村、曹家新庄、苏家坨等十一处汛地。每个“拨”驻有十余名明军,并设有烽火台和火炮,其火炮除有杀伤功能外,还有报警作用。 清兵巡查 “四拨”是众拨中最大的一个,传说明末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大军向北京包围过来时,众巡逻护军便吓得四下而逃,于是起义大军在此驻扎。一天李自成登上“四拨”的烽火台上指着皇城的方向骂道:“崇祯老贼,大明的天下就要属于我们了,看你还能活几天?”接着与部下商议攻打北京城的战术,第二天就去攻城了。从此“四拨”里再也没了巡逻护军,只留下一个地名,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村子。时间长了,人们就把“四拨”叫成了“四拨子”。后来在嘉靖年间形成村落的汛地,便以汛地名称作为村名使用。 烽火台 后因头拨未形成村落,新中国成立初期四拨子又划归海淀区、三拨子土地被国家征用,村名全部迁入了回龙观村;因此最后昌平区域内只留下了二拨子。
现在经常乘坐307路公交往返于昌平和城区之间的乘客,对这两个地名一定是特别的熟悉。顺便怀念一下曾经驰骋在回龙观和四环之间753路公交,您是否还有印象呢? 曾经的753路公交也会经过四拨子 |